苏联解体始末初探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1985年3月由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变革要求把作为年轻一代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推上了改革的舞台。
1985年4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对处于“危机前状况”的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此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更换了14名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15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新人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如利加乔夫(主管组织工作的中央书记)、雷日科夫(部长会议主席)、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等。地方干部也大幅度更新,为改革方针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
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讨论了政治改革问题。
1987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再次讨论政治改革问题,决定通过重写苏共党史,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模式”,为改革清除思想理论障碍。
1988年6月,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题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举行,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方案,决定进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公开竞选,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拥有实际权力的最高苏维埃。政治改革的取向及其步骤在党的核心领导层中引起了分歧和争论,形成了以叶利钦为首的主张政治多元化的“激进派”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主张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传统派”的斗争。
1989年3月,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竞选选出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实际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从这时起,苏共的领导地位逐渐弱化,权力中枢移向苏维埃。
1990年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当年2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宣布共产党“放弃政治垄断地位”,从而为实行多党制开了绿灯。3月举行的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等决议,取消原宪法中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第六条,将苏共的作用改为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一样,“通过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1990年春夏举行的地方苏维埃选举中,原作为地方各级政权领导人的苏共推举的候选人纷纷落选,各反对派政党和组织以及苏共党内的激进派的势力则急剧上升,尤其是叶利钦及其政治盟友波波夫和索布恰克分别当选俄罗斯联邦及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苏维埃主席,掌握了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和最大两个中心城市的最高权力,使苏联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地方势力逐渐坐大,中央政府的权威则不断低落。
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上,围绕着党的纲领、党章修订和党的政策,各派势力展开激烈争论,“激进派”主张苏共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改建为社会民主党。由于党的纲领和党章没有满足“激进派”的要求,叶利钦、波波夫、索布恰克等在会议结束前后宣布退出苏共。
二十八大后,苏共的分裂趋势继续发展,退党人数不断增加。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地方政府拒缴利税给中央造成1990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在连续几年下降后出现负增长。中央权力的衰落还诱发了地方民族主义的高涨,旧体制下被强力压抑的民族自决欲望在获得释放空间后急剧膨胀,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国家体制危机。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因此,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后,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扩大,面临联盟解体的威胁,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即:在确认各加盟国主权的基础上缔结一个新的联盟条约——“主权国家联盟条约”。1990年9月,成立了由各共和国主要领导人组成的起草委员会,11月23日,新联盟条约草案公布,供全民讨论。12月召开的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围绕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最后决定重新起草新联盟条约,并将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提交全民公决。1991年3月17日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显示,76.4%的投票人赞成保留经过革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增强了与戈尔巴乔夫抗衡的能力,实际上成为支配苏联政局变化的关键人物。
在苏共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企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党、政、军领导人秘谋发动一场政变,以阻止联盟国家的解体趋势,恢复中央集权体制。1991年8月19日晨6时,亚纳耶夫向全国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由他本人从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随后,他又宣告,即日起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紧急状态委员会。这时,部分军队已开进莫斯科,坦克包围了俄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地。
“八•一九”事件引起国内外强烈震动。叶利钦指责政变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呼吁人民群众起来反击,19日下午,大批群众响应叶利钦的号召聚集在白宫前进行抗议示威,军队的坦克在人群中无法行动。各共和国的领导人也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政变行为,支持叶利钦。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明确表态,不承认苏联新领导人,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在美国带动下,其他西方国家也以各种方式声援叶利钦,并向政变当局施加压力。由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又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政变发动者很快陷于孤立。
军队倒戈,20日,苏联空军、空降兵、海军和战略火箭军司令都公开表示不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已被调入莫斯科的部分军队也发生倒戈,奉命进攻白宫的克格勃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则拒绝服从命令。到21日,政变失败已成定局。当晚,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为是非法的。戈尔巴乔夫也在当天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并发表声明,称自己已控制了局势,将立即返回莫斯科履行总统职务。次日凌晨,戈尔巴乔夫回到首都,随即逮捕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和其他一些参与政变的人员,并对党、政、军机构进行了清洗、改组。
8月23日,叶利钦下令,暂时中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没收共产党的财产。
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他还下令,停止各政党在军队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
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暂时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于是,执政70余年的苏联共产党结束了它的存在,从组织上解体了。
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